镜头下的民国旗袍,谁才是真正的既惊艳了岁月又美的风情万种!

匠心 | 上海滩百岁老裁缝褚宏生的旗袍人生

想要更多服装类资料教程,加入服装微学院社群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旗袍,装点了无数人对老上海的记忆。它独特的美,特有的东方韵味,柔软了女子的身段,惊艳了时光。旗袍,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时光荏苒

#民国风月#

旗袍是暧昧的,没有哪个女人能抵挡旗袍的美丽。

――张爱玲

有一种美叫旗袍。旗袍之美在于它含蓄而有魅力,具有东方式的含蓄,而它本身很紧密,但又有开叉,开叉又很有分寸不太高,制作前量体精确到人体的36个部位,把人体曲线勾勒的淋漓尽致。

旗袍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发展而来。所谓“深衣”是古人所穿的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衣服。清代的旗装,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且衣身宽松,因满人又称旗人,所以就有了旗袍之称。

  • 旗袍的起源

民国初年,旗袍依旧保持上衣下裙的形制,直到19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大量涌入,旗袍才开始流行。旗袍制作师量体裁衣对于曲线美格外关注,“九翘三弯”成为定型。不过“倒大袖”依旧保留只是变短了,袖口也不再那样宽大,而主要突出手臂曲线。30至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这时候的旗袍与欧洲旅流行的廓形相吻合,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袖子缩短至肩两寸,几乎接近无袖。领子减低整体简便、朴素、适体。60至70年代,旗袍受到海外女性的关注,为了突出视觉效果,于是加上了垫肩设计。进入现代,不仅可供选择的旗袍呈现多样化,而且还能量身定作,但唯一不变的依旧是它那独一无二的东方魅力。

  • 那些穿旗袍的女子

说到旗袍,不得不谈谈那些穿旗袍的女子,因为她们才是旗袍真正的体验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她们才最具发言权。

众所周知,20年代的上海是名媛贵妇的交流地,也是旗袍形成的年代。一身珠光宝气与旗袍是她们不可缺少的标配,去时尚主流基本为:旗袍内不穿可能外露的裙子及长裤,同时要配穿合体的丝袜,以掩盖裸露的小腿。30年代后期旗袍造型西化,随着民众需求和西方文化影响,旗袍款式变得目不暇接。

惊世才女张爱玲对美有着过人的敏感,审美天赋极高。幼年时的张爱玲就曾有惊人之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16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长大后特立独行的张爱玲,在幼年时却被她的继母孙用番打扮得很另类,既萌又美丽对于小爱玲来说显得很奢侈,一件件好似永远穿不完的“碎牛肉色”棉袍是她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张爱玲的继母虽然也是世家小姐,但论衣品,则于她生母黄素琼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幼年张爱玲

时光荏苒,张爱玲的“美日子”,随着她的文采逐渐加码而变得美不胜收。于是,追求穿衣自由的张爱玲,开始对旗袍产生了独特的厚爱。她的旗袍样式大多是自己设计,然后拿给裁缝裁剪的,张爱玲痴情旗袍却不附庸风雅。无论春夏秋冬,张爱玲的旗袍必然是只给一个人依图制作。这个人就在当时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国际饭店附近的“张记裁缝店”的张兆春。店主张兆春手艺高超,他以工匠精神和高度的职业素养,根据客户的职业习惯量体裁衣。比如说,张爱玲需要长久伏案写作,因此给她制作的高领旗袍领口不能过高,面料还不能太硬,否则会使脖颈感到不舒服。

在冬天,张爱玲要穿加绒高领旗袍的;春秋则改穿低领束腰的“旗袍裙”;夏季的无领短袖“风凉旗袍”成了当时最主流一款装束,可见张爱玲对旗袍的细节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张婉玲为了感谢张兆春,将她脑海中的旗袍变成现实,她别出心裁地把张兆春的店名改为“造寸”,意取“寸寸创造”之意,“造寸”刚好也与“兆春”二字谐音,不愧是才女啊,她取名的“造寸时装店”一时传为佳话。

街拍旗袍中国风温婉女子

关注小编,还有更多精彩街拍

民国时代,上海有着时尚风向标的美誉,张爱玲则成为其中的标新立异者。她一向以着装的大胆出位而著称,以至于她去印刷厂看书样,居然引得工人们停工来看她。张爱玲一直认为“人事住宅自己的衣服里”,而且说出了“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之类旷世名言,提出来女人用衣服来表达自己,本着这样的理念,她的穿衣风格自然显得与众不同。她曾经对好友苏青说:“想让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关注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的祖母的衣服来穿。”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比屌丝还要屌丝,民国“文坛四才女”之一的潘柳黛与张爱玲反目之后,居然也有说过一段对她着衣的评价:“张爱玲她着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和太祖母,脸是年轻人的脸,服装是老古董的服装。”这样看来也未必就是报复性的糟践她,而且也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张玲说如果穿衣都不自由,那又何来痛快的人生,她早就明白人生短暂,要用自己的方式讨好自己。事实证明,张玲也确实活在了当下,活出了自我。张爱玲的作品中,女子穿各式旗袍也是标配,比如白流苏的猩红高领旗袍,曹七巧的葱白线香滚银红衫子,顾曼璐的苹果绿软长旗袍,吴翠远的滚蓝边白洋纱旗袍……

虽然说科技改变生活,但科技却也不能没有来由地改变人体的形状。自从人类有了羞耻观,服装终究是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旗袍不也是这样吗?那些穿旗袍的女性,他们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了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之美如果脱离了女性肢体语言的演绎,自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 旗袍独特的含蓄之美

在民国众多文化女性里面,保存至今的影像中,宋氏三姐妹、吴贻芳、林巧稚丶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张瑛、陆小曼之辈,旗袍照总是伴随着她们。不是有谁要求她们身着旗袍出现在公众场合,或许,旗袍独特的东方含蓄之美才是真正吸引她们的地方。

民国时代第一夫人宋美龄,她的旗袍故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宋美龄似乎就是为旗袍而生,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一日不穿旗袍的宋美龄该是一副怎样的形象存在?穿衣必穿旗袍的宋美龄,她对旗袍有着独有的偏爱,或许就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的烙印吧。因为远离人间烟火,也只有她这个身份才能如此执着于旗袍,这样才能彰显她高贵的身份。宋美龄的御用旗袍裁缝张瑞香平均每两天就要做一件旗袍,但这些旗袍可能仅仅欣赏之后便永久存放衣柜中。据未经证实的消息,1991年宋美龄准备长居美国时,随身携带了99箱衣物,其中有近50箱存放的居然都是旗袍。

在宋美龄数量众多的旗袍中,一件黑色丝绒旗袍不仅对她而言意义非凡,对制作这件旗袍的制作人张瑞香来说,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靓丽的一件无法复制的作品。宋美龄专用旗袍管家蔡祺贞,曾透露过三个细节,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件旗袍对宋美龄的特殊意义:

第一是当天晚上宋美龄回到住处时,并没有让蔡祺贞像往常一样把穿过的旗袍收放进衣柜中,而是嘱咐她把旗袍挂在随时看得见的衣帽架上。

第二是每当准备较长的搬迁住址时,宋美龄都会特意询问这件黑色丝绒旗袍的情况。

第三是有一次宋美龄让蔡祺贞把黑色丝绒旗袍取出来,当蔡祺贞以为夫人是要参与特殊活动时,宋美龄却只是穿好旗袍然后坐在屋里安静画画。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身穿这件黑色丝绒旗袍,在美国国会发表了为中国争取援助和支持的演说,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美龄高贵优雅的形象,也给在场的议们员和旁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政治人物而言,服装的得体会增添人的魅力,外形魅力常常是人格魅力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服饰暗含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如此说来,旗袍的暧昧,就在于不经意间的奔放和欲说还羞的掩饰,诠释的却是民国时期的女子风情。不同身份、不同阶层和民国女子,身着旗袍所体现出来的美感也是不同的,旗袍从最初的遮羞御寒渐渐发展到了审美的高度,不论款式、质地怎么演变,旗袍之美裹不住的是千娇百媚,藏不住的是万种风情。

民国女子的衣柜里,缺什么也不能缺少一件像样的旗袍!

本文源自头条号:羽飞文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都说旗袍最能体现女性的柔美,那么我们盘点一下女星穿旗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