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朗文化丨关于旗袍,这里有你不知道的事

戚薇终于放狠招,高开衩旗袍穿出“3D”效果,一般人真驾驭不了

旗袍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璀璨结晶,对于很多女孩来说,能穿上一件合身唯美的旗袍想必都会感到心满意足。戚薇作为时尚届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其他造型中能够给到唯美一定的启发作用,旗袍也被她穿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把高开衩的旗袍穿出“3D”效果,一般人真驾驭

今天小益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女性服装文化方面占很重要地位的——旗袍文化。

旗袍的简介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求时尚,注定了旗袍的流行。

也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文化。

旗袍的文化风格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 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绒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到后来还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

(海派旗袍—花样年华)

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相对于海派的创新,京派就显得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式样。

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京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壁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得丰富。

(京派风格)

京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旗袍的文化传承

旗袍改自满族妇女服装(旗服)。区别于沿袭了3000多年的汉服服制,清朝三百余年的 中国女装以旗服为主流。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 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 曲线美”,对 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1) 旗袍表现曲线美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 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 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 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 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 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2)开衩时高时低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 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 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 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 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莫文蔚真敢穿,一袭菱格旗袍配网丝袜,配淡唇不俗反而时髦大气

旗袍作为我国的传统服饰,样式多种,专门为东方女性量身打造,因此十分符合国人的气质。旗袍可以很好的勾勒出女子纤细曼妙的身形,展现出浓浓的东方女性之美。 莫文蔚身穿菱格旗袍尽展好身材,气质温婉端庄,搭配黑色网丝性感优雅,修长双腿,十分吸睛。莫文

过去的 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 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 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3)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 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女士在出国访问时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 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 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这时人们主要推广海派旗袍。

旗袍的传说

相传,在镜泊湖畔曾有个渔家姑娘,由于她从小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脸晒得红里透黑,人们都叫她黑姑娘。这个黑姑娘不光人长的俊俏,而且 心灵手巧,炕上的针线活做的好,打渔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

那时候,满族的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鱼常在湖边上转,树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种连衣裙的多扣袢长衫。这种长衫两侧 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起来夹在腰间,平时扣袢一直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沿乌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锦袍的姑娘,能帮他治理天下。

皇上就派钦差下去选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 招进渤海故都坍塌了的墙围子里候选。派来选娘娘的钦差,左挑右挑也没选中一个。正急得没法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脸蛋黑黑的姑娘,头顶泥盆,手托一块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长衫,站在一垛土墙上。正是黑姑娘,她上姥姥家串门,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给姥姥买豆腐,回来时路过这古城,见人山人海,站在那土墙上看热闹。

因是三伏天的日头晒得人头晕,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扣在头上遮荫凉。钦差指着黑姑娘喊:“娘娘在这里!”有人问钦差:“怎么说她是娘娘呢?”

钦差说:“你们看她站在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顶卷沿乌盔吗?她手托的那块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吗?她穿的那件十二个扣袢的长衫便是十二锦袍吗?”

这里黑姑娘自制的十二个扣袢的长衫,也就是我们现在旗袍的最初形态。

今天关于旗袍文化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会哦~

益朗文化,定期分享国学文化、健康智慧、良师哲理等小知识,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


关于益朗文化

上海益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传播中国好文化、寻找中国好老师,致力打造一个传播文化、分享知识为主线的开放性的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互通的知识分享形式为主的社交平台,帮助更多的人一起终身成长。

良师面对面:每年组织多场500~1000人的线下学习活动。

良师课堂:各类公益课、体验课、手工课,以及老师的深度系统课,用社群方式驱动的学习型分享平台。

希望更多优秀企业一起共建企业优质学习平台,共同做知识的传播者,让知识平等流淌~

益朗文化联合发起单位

希望更多人与我们一起做智慧的分享者,

让身边的每一个人与我们一起终身成长。

本文源自头条号:良师面对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旗袍才能衬出完美身材,这身材与旗袍简直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