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一袭旗袍 映照百年丽影

依稀往事言犹在我耳——旗袍拍摄

原创 商报君 香港商报 今天

昔日便服,今日经典。旗袍由百年前盛极一时,慢慢被岁月沉淀成为今日中华文化的载体,见证历史变迁;老裁缝说,旗袍虽然因香港逐渐西化而由盛转衰,但永不过时,旗袍的绝代芳华经得起时间洗礼,因为她不单是最能展现女性万种风情的服装,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内地作家叶倾城说,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电影《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一代宗师》里的张永成和宫若梅、《胭脂扣》里的如花……一袭袭贴身旗袍,窄腰短袖,高领盘扣,一举手一投足,散发古典含蓄的东方神韵。

在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身穿彩色旗袍的张曼玉就像绽放在黑暗中的一朵鲜花。

对旗袍有着深厚情意结的导演王家卫曾这样描述:“想到此时距离旗袍盛行的三、四十年代,百载未过,大街上却再也找不到一个衣裳如此花枝招展的人,不禁感叹时代善忘。而大时代的五光十色,只能透过电影一窥原貌了。”

折射畸形审美观

曾光辉绽放几十年,即使香港作为将旗袍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城市,如今街上也甚少人穿旗袍。“好看但难穿啊!”旗袍老店“美华时装”第三代传人简汉荣师傅在接受本报访问时一语中的说出因由。

简汉荣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维妙维肖演绎苏丽珍,戏中20多套旗袍,袅袅婷婷的身姿打动观众的心,当自己亲身穿着时,则会惊觉“电影还是电影,美则美矣,现实穿实在拘谨。”

部分女性不敢穿旗袍,因自觉没有明星的苗条身材,但简师傅却说:“我不觉得瘦就是好看,圆润一点穿起来更漂亮。”人有高矮肥瘦,女性没有一式一样的身材,旗袍自然也有多样化的美。而且,从旗袍过去多年的不同款式中,可以见证服装潮流的变迁,由昔日“环肥燕瘦,各有所好”,演变为现今极端地追求“越瘦越美”,简师傅叹息:“我不明白现时香港的瘦身潮流,瘦并不等于美,不要将这概念套用到对旗袍的审美。”

永不褪色的文化魅力

时装流行更迭变迁,贪新弃旧是常情,但华人始终不忍与旗袍分离,只因她永不褪色的文化魅力。

胡凡

中国旗袍协会香港总会创会会长胡凡对本报记者表示:“旗袍看是一件简单的服饰,其实蕴含了许多时代变迁留下的文化精华,从西方思想潮流的掀起,到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再到新世纪的开放包容。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旗袍沿袭着最初设计的工艺,只是样式和设计更现代化,但本质丝毫没有改变,这恰恰是因为旗袍中所蕴含的,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

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怀

胡凡认为旗袍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标签,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无法替代的:“旗袍的美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融汇了中西文化。”旗袍因而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不衰。

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也于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旗袍得到官方认同,对于致力传承旗袍文化的人而言还不足够,他们有一个更远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旗袍能成为中国国服,藉推广传统服饰文化,达到国际交流,“每个国家都有国服,当我穿上旗袍到他国时,这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穿在身上的名片。日本的和服传承,韩国的韩服文化……中国旗袍文化同样需要传承!”胡凡说。

穿旗袍就像谈恋爱,双方要经常互相关怀,感情才会历久常新,下次前往重要场合时,不妨携同旗袍这位“高雅情人”出席,会发现她能让你绽放更亮丽的光芒。

回不去的旗袍盛世

昔日旗袍盛世,是现今的二十一世纪难以想像的。简汉荣师傅给“90后”的记者解释:“你们年轻,不知道以前岁月虽然艰苦,但人人都穿旗袍,是一种‘便服’,好像现时人们喜欢穿‘牛记笠记’一样,旗袍可说是大行其道的服装潮流。”

周洁琼美成“动漫少女”,穿改良旗袍配哪吒头,明艳娇俏好养眼

旗袍是独属于东方女人的传统服饰,但随着时尚的发展,旗袍不再是风靡大街小巷的日常穿搭,而是成了影视剧中的一种符号。 国潮的兴起,让一度被遗忘的旗袍又重新回到的大众的视野当中,却是以更加时尚和个性的改良形式,不仅更符合当下的流行审美,也更容易被

旗袍的百年风尚,可以从那个时代说起——中国社会女性意识萌芽的初始。上世纪20年代后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尤其是上海华洋杂居的大都市,旗袍式样出现较大的改变,胡凡会长表示,20年代后期的旗袍剪裁较为合身,衣长开始缩短,露出小腿,而袖子都是时尚的“倒大袖”。

30至40年代,可说是旗袍的黄金时期,几乎成了中国女性最普遍的日常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那时的旗袍多为窄身修长款式,大袖也变成窄袖管,为方便行走,裙身两侧的衩开得较高,已摆脱20年代初旗袍严肃的印象。而且,此时融合西方流行元素,如灯笼袖、波浪纹裙䙓、西式翻领等相继出现,体现“中西合璧”的新服装,可以说到30年代的中国才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其后的旗袍设计多以30年代为基本楷模,只在袍身、裙䙓上再收窄,衣领加高,进一步展现女性体态和曲线美,逐渐成为现今所见的改良版旗袍。

旗袍兴盛了近半个世纪,然而,60年代末,香港逐渐西化,西服代替唐装,洋装取代旗袍,加上内地因“文革”而令旗袍被冷落了近20年,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再受注视。这段沉寂期,相比起领风气之先的上海,香港反而在旗袍设计上更进一步,虽然穿旗袍的女性少了,但因为大批上海旗袍老师傅南下,反而令香港保留?更好的旗袍传统工艺。简师傅说:“香港保留旗袍的文化是最悠久的,也带动最突出的潮流。”

旗袍修身兼修心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说的不单是裁缝师傅,还有日复日坚持穿旗袍的胡凡会长。她将这份对旗袍的热爱化为使命,将推广旗袍文化视为己任,“有句话叫‘旗袍修身,善美修心’,旗袍帮助女性修心养性,增强自信、提升气质。”谈起对旗袍的钟爱,胡凡说:“当你穿上旗袍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有多美。”纵隔多年,她仍记得十多岁时初次穿上旗袍的悸动。

中国旗袍协会香港总会每年与不同的慈善团体合办一系列的慈善公益活动,将旗袍文化融入公益慈善之中,例如公益金百万行、中秋送月饼等。该会亦曾创下4次健力士世界纪录,如2015年于青岛举行的“世界健力士旗袍秀”,由全球420个分会共同挑战成功、2018年香港举行的“最多人同时刺绣”亦达标,多方面弘扬旗袍文化。

与简师傅的淡然潇洒相比,胡凡多了一份对传承旗袍文化的决心。旗袍将来能否复兴,再次成为女士的日常服饰,没人知道,但一门手艺、一种文化若没有人坚持守护下去,最终只会被历史长河淹没,那是必然的。

值得付托终身的事业

制作一件手工旗袍需要200多道工艺,由于缝制过程的每一针都有严格要求,要培训一名旗袍裁缝师傅便需要3到5年。现在的年轻人难有这份耐性,令裁缝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目前香港手造旗袍师傅只有不足10人,“仙游一个少一个,退休一个又少一个,这行维持不了生计,亦无下一代肯接手。”年约七旬的简汉荣师傅淡然地笑着说,对于手艺传承,他不讳言香港旗袍手艺终会失传,但在内地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回想当年,店内高峰期有30多名师傅,现时几近人去楼空,只剩下3人还守在店内,“感觉很唏嘘,但还可以怎样?”

“美华时装”由简师傅的爷爷于上世纪20年代创办,简师傅从父亲手上接过店铺时,已经是旗袍开始没落的70年代,为何仍愿意接手?“每次看见客人开心地拿走旗袍,那份喜悦非常有满足感。”他表示,这盘生意经营了几十年,最重要的是那份无可取代的人情。“若客人只来帮衬我做一次旗袍,代表是我的失败。一定要令顾客回头再帮衬,那位裁缝师傅才算是成功。”

店内只有3名老师傅,人手不足,赶不上需求,有时由订衫起要约半年至三年才能做起。现时做一件旗袍要约5800港元,由于常有几代人来帮衬,简师傅笑说自己也不好意思加价,价钱已多年没变,坦言收入够与员工一起吃饭便足够了。自称“伯爷公”的简师傅早届退休年龄,但感做人不能百无聊赖,而且偶尔与客人闲聊也很有乐趣,因此一直未言退。简师傅为这项事业与兴趣投入了大半生时间,他的旗袍工艺亦无比珍贵,未到岁月最后一刻,也不轻言与“情人”分手。

延续不了的世纪传奇

简师傅十来岁入行,在这行倾尽一辈子,亲身经历旗袍的兴衰。他的儿子无意传承,目前只能抱?“做多一日得一日”的心态为客人做衫。对于收徒弟,他轻描淡写道:“做这一行,一针一线都要有感情,不能马虎、埋没良心,无兴趣的就不要做了。”说穿了,是简师傅看透了年轻人无法凭良心和感情坚持下去,一来他要求高,二来这行赚不了钱,不希望勉强收徒弟浪费了彼此的时间。“随缘吧……”美华屹立一个世纪后的去向,简师傅以一个“缘”字来总结,缘分来了,固然美好;缘分走了,纵然会留下几代人的遗憾,但任谁也不得不放手。

记者丨Ruth Chung

编辑丨刁瑾玲

本文源自头条号:香港商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旗袍风韵魅影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