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兰:让传统京式旗袍走进现代人衣橱
旗袍,戒不掉的东方韵味
旗袍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看大秦帝国的时候能看到秦孝公时候就有旗袍了 然而到了文革时期却被 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民国又曾被定位国家礼服的旗袍,如今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绘制这么一款起伏波动的旗袍吧。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士佳):“我相信旗袍热会回归,我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中国女性都能拥有一件自己的旗袍。”多年来,张凤兰一直专注于旗袍的传承和研发工作,作为京式旗袍的第五代传承人,她希望传统京式旗袍能走进更多现代人的衣橱。
在张凤兰的旗袍工作室里,从清代宫廷的连袖直身大袍,到民国的连袖无褬旗袍,再到现代的改良修身款旗袍,不同年代风格的经典旗袍一一陈列,像一部百年活历史,诉说着曾经的绝代芳华。
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
旗袍来源于清代满族女人的长袍,后经历代发展不断改良,到了民国风靡一时,被誉为女性国服。发展至今,旗袍主要分为京派和海派。
京式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风格相对保守、传统,用料上多用更厚重挺阔的织锦缎,重装饰,且多用宽边设计,色彩华丽,曲线鲜明,衬托出女性端庄大气、典雅大方的气质。
在京式旗袍看似简约朴素的线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制作工艺。张凤兰介绍,以旗袍硬盘扣为例,从面料开始,要先在丝绸上刷4遍浆糊使其硬化,再裁剪打条、经高温熨烫复合双面衬等,前前后后需历经26道工序才成为制作盘扣的盘条。之后,再由熟练的匠人将这些盘条盘制成各种花型,如果是样式复杂的花扣甚至需要花费数天才能做出一个。
京式旗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现代流水线化制成的服装相比,京式旗袍因独特的制作工艺显得格外珍贵,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底蕴。2006年,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石景山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新是更好的继承
张凤兰师从京式旗袍第四代传承人李侃。和老一辈的师傅们相比,她更善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面料、工艺、款式等方面不断改良,让传统华服更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将民族手工蜡染和旗袍结合,张凤兰最新设计制作了系列蜡染秀款旗袍,将去意大利展示。清宫剧《延禧攻略》热播时,她还原了剧中宫女和嫔妃的服装,透过旗袍款式和饰物的不同,就能分辨出身份等级的高低。为了方便讲解,她还二次创作,制作了许多微缩迷你款的小旗袍。
张凤兰说:“创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是对非遗更好地继承。只有结合他人的建议和时代的需求,才能让老照片里严肃的旗袍变成现代人衣橱中不可缺少的一件衣服。”
不仅改良旗袍,张凤兰还创新设计了多款融合旗袍元素的文创衍生品,如:手袋、名片盒、书签、胸针、耳环。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她制作了以冬奥会冰雪为主题的“雪花系列”。这些雪花均为真丝材质,基于京式旗袍硬盘扣的传统制作技艺,固定没有用一点胶水,是真正绿色环保的艺术品。雪花的中心还有很多心形,寓意大家万众一心,期盼冬奥会的心情。
24年前的巩俐好优雅,穿旗袍尽显东方美,与张国荣同框真养眼
#今天穿什么#旗袍是典型的古典衣着,带有浓浓的东方美气韵,虽然旗袍展现出复古风的气质,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旗袍,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穿旗袍,在参加隆重的活动时,很多女明星也会选择穿旗袍,旗袍高贵大方,修身的设计有助于内在女性韵味的展现,巩俐就穿过
在多次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张凤兰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旗袍的浓厚兴趣和喜爱,各类文创衍生品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会者的驻足观看与互动学习。一副以“囍”字为创作灵感的耳环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原本创作初衷是专为新娘婚庆而作,但在外国人眼中,这样美丽又有美好寓意的饰物适用于任何欢庆时刻。“走出去交流,不仅开阔视野,也改变了思路,增强了我创作的动力和信心。”
在后续的文创设计中,张凤兰将各国的地域特色加入其中,比如融合各国的国花和国旗颜色制作而成的系列旗袍书签、盘扣耳环都反响热烈。这些作品的一部分已被列为北京外事礼物甚至国礼,成为文化传播的信物,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多彩。
传统服饰焕发新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播旗袍文化,张凤兰身体力行,“现在参加活动,自己和工作人员都会穿旗袍。还会依据场合选择不同款式,搭配相应的文创饰品。”这既是对旗袍的展示宣传,也会对受众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
传统旗袍的魅力也在感染更多的国人,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张凤兰的一位客户是退休人员,一个人一气儿做了四件旗袍。“后来看到她出国旅游拍的照片,四位老姐妹在游轮上的合影,一人身穿一件旗袍,真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不仅限于老年人,还有新娘礼服旗袍、外事商务旗袍、简约文艺的民国款旗袍被很多艺术创作者追捧,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参加公司年会时也会定制旗袍。古老的服饰在现代社会不同人群中延续着勃勃生机。
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作为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京式旗袍工作室的主持教师,张凤兰还承担着京式旗袍传统工艺的教学工作。京式旗袍繁琐复杂的手工技艺只有在不断反复操作中才能积累出经验,这需要学习者耐得住寂寞,能静下心来不断学习、钻研。她言传身教,“要保持专注,坚守匠心,确保品质,只有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有生命力和价值。”
张凤兰有一位学生,为了学习旗袍制作,每天坚持坐火车在北京天津之间往返。“传统文化自有它的魅力,尤其是有了一定阅历和文化熏陶之后会更有感受,未来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门技艺。”
如今,张凤兰旗袍班的毕业生已进入到服装行业的各个岗位。随着古老技法被传播、运用到当代服装行业,中国古典美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京式旗袍走进更多现代人的衣橱”,张凤兰的“小目标”应该不会太遥远。(校对:陈延辉 文中视频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源自头条号:光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旗袍,逝去的中国之美,我们怀念、喜爱的,是那种东方韵味
物道君语: “上海滩最后的百年旗袍大师”褚宏生,离去了。 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愿望:“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国女性的日常装当中去。” 很遗憾,旗袍不但没能如愿回归,反而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而一起消失的,还有旗袍美人。 谈到旗袍,脑中不自主地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