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着锦袍,玲珑曲线领风骚:近代旗袍的前世今生

民族风情,旗袍永不言败(原创)

伙伴们大家好!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

旗袍,是从民国开始就一直很是流行的一种服饰。我们在那个时候的广告、电影中都能看到穿着旗袍的曼妙女郎的身影。哪怕是到了现在,旗袍这种服饰也没有过时,国内明星甚至是外国明星走红毯的时候都会有穿旗袍的。旗袍甚至成为了中国的国家礼服之一,许多重大场合也会有女性穿着旗袍出席。旗袍已然成为了中国的国粹,那旗袍的前身在哪里,又是如何演变发展,为何流行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旗袍的前世今生

一、什么是旗袍

旗袍狭义上而言,是经满洲贵族改革并于20世纪20年代吸收其它衣服的造型特点,再结合新式裁剪法而形成新的时装样式,成为全中国妇女争相穿着的“国服”。从广义上来讲则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袍服上,本文所说的旗袍,更多是从狭义上来说的。

上下连体的服装形制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服装形制之一,从汉代的汉族深衣到清代满族的旗袍都是从这形制演化出来的。而在民国时期盛行的“衣裳连属”服装指的是改良旗袍。改良旗袍并非是传统的满族妇女穿着民族服装——旗装(长袍),而是由旗装改革创新而来的,是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西式审美的采用西式造型结构的时装

旗袍可以理解为“旗人之袍”,这也是旗袍最初的来源,是满族的一种传统服饰旗装。清初的旗装是宽身窄袖低领直筒式,两侧或四面开衩,便于马上的活动。到了清代中期领子逐渐增高,至清末已高至2寸多,四面开衩一律改成两面开衩,袍身变窄,注重织绣细节。到了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服样式宽大,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服长到了脚踝。衣领高到盖住腮边,衣袍身上多绣有各色的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镶的滚边达到了高峰时期,有的整件衣服几乎全用花边镶滚。可见在清朝时期,旗装虽有所发展,也更加精美,但是在总体形制上并未有太多区别,呈现“A型”的模样。

历史上出现的服装,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旗袍也不例外。旗袍也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自旗装而生的旗袍,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有经历了什么阶段呢?

二、旗袍的历史演变

1. 旗袍的发展

20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一次重要的制度变更,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时代,当时的服饰特征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折射。国民政府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影响,对民众的着装有了明确的要求。

特别是上海这种与世界开放融合的窗口城市,服装变化始终走在整个社会的最前沿。女子的服装受到西方礼服的影响,对旗袍进行了改良。这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理念上的解放减少传统理念对女性着装的限制,开始抛弃之前采用的繁琐的装饰与平直的结构,更加注重女性温婉美的衬托重视服装与女性的曲线吻合,从之前的宽松逐渐往修身合身的方向发展,线条更加鲜明,使女性秀美、典雅、端庄的身姿得到体现,成为一种改良式的新旗袍。

张爱玲小说《更衣记》中提到,“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碎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此时重新开始流行的旗袍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这是新时期女性为了追求解放,获得与男性平等权利而进行抗争的手段和宣言。

20世纪20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下,民国服装界刮起了一股名为倡导服装变革的“文明新装”风。“文明新装”摒弃了繁琐的细节装饰,为了突出面料本身的美感,常用本色布进行包边处理,极其简洁、雅致。在“文明新装”的影响下,旗袍的造型也呈现出更多更加大胆的变化,先后出现了马甲旗袍和倒大袖旗袍。

1921年左右,民国开始流行一种新式旗袍——马甲旗袍。马甲旗袍,又名长马甲,是“文明新装”下流行的第一代旗袍。马甲旗袍的衣身非常的长,可以遮盖住脚背,宽松的马甲旗袍可以套在倒大袖的上衣上。马甲旗袍出现后,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倒大袖旗袍则是造型平稳,其线条宽松,方正、平直。倒大袖旗袍的外廓型呈“H型”。H型相比传统的A型更加合体。这时的旗袍虽然不是宽袍大袖但依然是掩盖人体曲线的,依然崇尚宽袍大袖时期的自然和谐之美,线条流畅平滑柔顺,没有棱角,弱化女性婀娜的身材,这种在张爱玲口中“严冷方正”的造型也比较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下的审美意识

由此可见,在这个中国处于剧烈变革的时候,旗袍在结合传统旗装的特点上,深受“文明新装”风格的影响,出现了自己的特色,在造型上也先后出现马甲旗袍和倒大袖旗袍这些“H型”样式的旗袍,在颜色上追求简约雅致

2. 旗袍的兴盛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旗袍开始成为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一种女性服装,对旗袍的改造和创新也变得更加频繁。随着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渗入,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不管是民间妇女还是达官显贵的太太亦或是学生与工人都热衷于穿它。旗袍甚至发展成为人们交朋友、谈生意必须穿的礼服。

30年代初期,在民国流行的旗袍较短,裙摆稍过膝盖并收紧,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优美的短装旗袍,增添时尚感和魅力

春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也是我们开始换装季节,要说谁对春季最是钟爱,那肯定是非爱穿裙子的女性莫属了。憋了一个冬季的大棉袄,总算可以换上自己最心爱的裙子,当然非常欢喜了。但是人也有穷尽时,更何况是柜子里的裙子呢!穿了那么多,再次穿可能就感觉

30年代中期,高跟鞋开始与旗袍搭配穿着,此时旗袍的裙摆不断加长,两侧开衩也随之提高。纤细的高跟鞋使女性显的更加修长,性感动人。也有一些女子提倡低开衩,裙长发展到极致,盖住双脚,裙边及地,被笑称为“扫地旗袍”。但扫地旗袍由于不实用,并未流行多久。

30年代后期,旗袍的造型结构进一步向西式的靠拢。有人开始将胸省、腰省运用到旗袍中,使得旗袍更加貼合女性的身体,也更能展现女性的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有人还使用西方服饰的零部件,如各式各样的塑料、玻璃纽扣。比如垫肩,当时被称为“美人肩”。这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理想形态。

30年代是改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旗袍的改良很大程度上是吸收西方服饰的优点。此时改良的旗袍的造型就被基本确定下来。这个时候的旗袍已经从“H型”向“S型”。转变之后的旗袍虽然随着时代变迁而持续发展,但再也没有跳出这一时期的基本造型形态。大多是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改变。被女性们所喜爱的现代旗袍,也是以此为基本造型形态的。

40年代旗袍逐渐去掉袖子,长可及地,短时至膝,这段时期的旗袍省去繁琐的细节点缀,更加轻便合身,腰身、衣领和袖子皆有所变化。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一种代表这个时代重要价值的基本服式,一种杰出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服装,既符合时尚又尊重民族特性,它象征着中国妇女的积极而进步的生活方式。

三、为何旗袍得以独领风骚

1. 造型优美

旗袍的衣片也能够贴合人体,充分展现出了女性自然的曲线美,尤其是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丝绸面料时,柔软貼体的面料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胸部凸起、纤纤细腰、臀部圆润柔和之曲线美。两侧的直线开衩拉长了腿部线条,直与曲的对立统一,使旗袍有种生命律动之美。旗袍疏密有致、简繁适宜。线条简洁流畅,体现了东方女性优雅端庄的气质

旗袍既体现了女性身体的曲线美,还体现了东方女性的优雅和端庄,这是其受到喜爱的重要原因。

2. 传承民族文化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旗袍的演变历程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旗袍也被不断改良,成为中国女性争先穿着的经典服装。旗袍的发展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在中华各民族文化自然发展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旗袍兼收并蓄的传承了许多经典的民族服装造型元素,具有很强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特色,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3. 思想个性的解放

在清代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女性的着装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每个人穿衣服的自由都受到限制,女性要把自己的身体遮挡住不可以给别人看到。近代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解放,出现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而旗袍在不断改良中,越来越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女性新的自我意识是从认同自己的性别特征和美化自己的肢体身材开始的。改良后的旗袍强调女人特有的胸、腰、臀所构成的曲线美,塑造出端庄优雅的女性气质。成为当时女性满足审美要求和张扬自我的最佳手段

结语

旗袍带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带着女性主义的觉醒和思想个性的解放,有旗装经过不断的改良变成了我们现今看到的这个样子。旗袍作为一个流动的、变化的概念和形态,其流变的过程也是中国有传统封建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的一个缩影。旗袍其中传承的传统文化和个性自由也是其为何收到大家喜爱的地方。

虽然在后来由于不适用于进行大部分的生产工作活动,已经一些时代的原因,旗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发展时期。但在80年代,旗袍又重新焕发生机,体现古典和新潮的结合。虽然在当今多元文化下,旗袍已经不能在众多衣服中占据大头,但也是多元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魅力的构成部分。

引用文献:

《辞海》

《更衣记》

《民国旗袍造型研究》

本文源自头条号:史海浪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春第一件裙子建议“旗袍裙”,慵懒随性还复古,美成初恋模样!

清明节过去,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了,穿一件裙子去踏青,是压抑太久后的放松方式,告别沉闷的黑白灰,开春第一件裙子要穿得清爽一些,今年春天建议这件“旗袍裙”,随性慵懒的线条遮肉显瘦,同时还带着淡淡的复古情怀,轻松穿出初恋的气质,一起来看看。 要说